在一场采访中,王晶谈及了张曼玉从花瓶到影后的非凡蜕变,让人不禁感慨!他提到,张曼玉在1984年参演的《青蛙王子》是她的首部电影,彼时的她“完全就是个花瓶,毫无经验,却非常可爱”。随后正规配资之家,张曼玉接连演出了十余部商业片,逐渐意识到“我快老了,不能再继续做花瓶了”,于是她开始主动寻求突破。
导演张艾嘉相邀张曼玉前往台湾发展,并承诺为她进行“特训一年”,同时让她参与文艺片《黄色故事》的拍摄(1987年)。尽管这部电影的票房表现不佳,但王晶认为《黄色故事》为她打破了九成的表演瓶颈,使她开始领悟角色的深度。尽管市场反应不佳,她在短暂回香港后,又“随意接演”了王家卫的处女作《旺角卡门》(1988年)。
展开剩余72%大屿山的送别戏是张曼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王晶特别提及了她送刘德华上车的那一幕,称此刻的她“彻底觉醒”,情感的表达从技巧转向了本能。王晶形象地比喻:“《黄色故事》打通了她的九成瓶颈,而王家卫则是‘轰’地打开了最后一扇门。”
在演技大为提升之后,张曼玉能够驾驭各种多样的角色,如在《阮玲玉》中赢得柏林影后、在《甜蜜蜜》中荣获金像金马影后;在《家有囍事》中展现无厘头的幽默;以及在《新龙门客栈》中演绎泼辣的金镶玉。
王晶强调:“她演任何角色都能做到形神兼备,毫无类型限制。”从曾被媒体嘲讽的“可爱花瓶”,到在40岁之前获得5座金像奖和4座金马奖,以及在柏林、戛纳双料影后的成就,张曼玉已经成为华语影坛的一面旗帜。
王晶以她为例,呼吁演员们应该“等待那一瞬间的开窍”,并积极争取机会,“王宝强也是通过站在剧组门口等到机会的”。他进一步指出:“演员的自我修养就是职业操守”,强调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体验,才能突破自身的瓶颈。张曼玉的转型正好体现了职业操守与主动变革的重要性。
在另一次访谈中,王晶对目前过于依赖流量明星的现象(如某些作品《酱园弄》)表示批评,指出“合适的演员更重要于流量的数量”,这也呼应了张曼玉因角色契合而非流量造就成功的经历。
1983年,张曼玉通过港姐选美正式出道,被施南生发掘,早在TVB剧集(如《新扎师兄》)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她的转变证明了演员突破舒适区的重要性——从商业片中的“可爱花瓶”到艺术片里的“灵魂演绎”,她的影后之路是自我觉醒、贵人的帮助以及时代机遇共同铸就的传奇故事。
发布于:山东省优先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